《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Lost Judgment》全新預告片、遊戲詳情   「白貓Project」與「新世紀福音戰士」聯乘!齊來獲得周邊商品吧!   謎一般世界裡的種植遊戲《Winds & Leaves》將於7月27日登上PS VR   備受期待的遊戲陣容強勢襲來!官方公開「PlayStation5_Lineup_Presentation_File_2021-03」!   《Godfall》於8月10日登陸PS4,同時推出全新「Fire & Darkness」擴充內容   鷹眼將於3月18日加入《漫威復仇者聯盟》   快招兵買馬——《Among Us》今年內登陸PS4和PS5!   日本2022年畢業生的「人氣就業企業排行」大公開!遊戲業界的第1名果然是…! 

軟銀創辦人孫正義:想像不到 30 年後的世界?那就想想看 300 年後啊

商業

想像完 300 年後的世界,再想未來 30 年,就會覺得「世界無聊而理所當然」孫正義這麼說道。本文來自近期孫正義的一次公開演講,展望了 30 年後的世界應該是長什麼樣的?

在座的各位,大家好。我是來自軟銀的孫正義,請大家多多指教。

「向世界挑戰」,這是我們公司的期望,今日聚集在此的諸位都就職於在世界市場活躍的企業,也都是很有抱負的人。最近,在安倍經濟政策的影響下,日本的經濟再次顯現出了迎來成長期的態勢,在刺激經濟發展這個意義上,有許多的財政上的舉措,也會有經濟成長的戰略規劃。然而,利用一時的財政政策,卻無法讓經濟成長的話,就沒有意義了。在這個意義上,日本經濟的高速成長的時代,正是日本家電和汽車產業的創業者們開始大規模向世界進軍的時代。在最近的 20 年裡,日本經濟增長長期停滯,還面臨人口減少和少子化問題,進軍世界是必要之舉

  • 數位化,不然就滅亡

現在的狀況是:數位化之於許多人,並不是主動進行的,而是走投無路被逼進行的

特別是最近,日本的家電產業在持續和赤字苦戰。我認為,其原因就是數位化的動作太慢了。僅僅組裝零件,就僅僅只是電子化。日本製造的硬件非常輕薄,故障率低,這是日本的傳家手藝,這也面臨數位不足的問題。

要讓軟件和硬件融合,一定要活用雲端技術和大數據,也就一定要積極地進行數位化。

「向世界挑戰」,我想將這個作為今日的主題,首先從我自身來說,今年我們軟銀會更進一步向世界挑戰,我們已經開始著手了,收購美國的 Sprint,我們也很不安,有很多意見分歧、也有很多曲折,雖然收購價稍高,但最終還是收購完成了。

這麼看來,平時與我們做交易或者今後有此打算的各位,軟銀將 Sprint 收歸旗下,能得到什麼呢?

雖說軟銀在全世界的據點並不少,但是 Sprint 在全世界有 30 個據點,用網絡連接了 165 個國家。對於在世界市場活躍、或是今後有此計劃的各位來說,軟銀與 Sprint 聯軍可以幫助你們。將美國排名第三的 Sprint 收於麾下,我們的聯軍可以在全世界大展宏圖。

雖有挑戰,但定能打開未來之門。

沒有任何挑戰就能面對未來的情況,要麼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麼純屬運氣,恐怕也不能長久。但是主動持續挑戰著的各位,是自己開拓自己的未來的,我認為一定能取得好的結果。

我差不多在 3 年多以前,提出了軟銀的「30 年願景」。第一次提出「30 年願景」的時候,是創業之時,我第一次舉行公司早會,除我之外公司員工只有 2 人,在早會上我差不多說了半個小時的未來願景,兩個員工都睜著眼睛聽,覺得自己身在一個奇怪的公司,兩星期過去後 2 個人就辭職了。

進行長長的演講述說公司願景,會給員工留下心理陰影,所以我把願景封印在心裡了。創業經過了 30 年,我再一次把這個問題擺在員工面前,把至今以來的 30 年願景述說出來。

  • 終端之變:微型控制器的晶體管數量在 2018 年會超過人腦

一開始,我迷茫於「30 年之後會怎樣」這個問題,然而越是迷茫就越要往遠處看,就越能看清洪流中的未來。我們考慮長遠一些,徹底考慮一下 300 年後的人類的生活狀態、社會、技術的進化,大約花費了一年聚集國內、外的才智來考慮這個問題,今天大致說一下其中的一部分。

微型控制器是晶體管做成的,晶體管藉由靠近和分開,形成電流,腦細胞也是神經細胞靠近分開、進行記憶與思考,也就是二進制,用微弱​​的電流記憶和思考。晶體管也是二進制,腦細胞和電腦芯片完全是同一理論。由此推斷,在大約 20 年前,人類的腦細胞數量是 30 億個,按照二進制就有 300 億個組合。 300 億個,微型控制器裡的晶體管數量何時能超越這個數,如果我們算一下的話,答案是 2018 年。

按照摩爾定律,機能一定會不斷進化。而人類的細胞從 4,000 年前到現在就沒變過。

從現在起 2000 年後腦細胞的數量也不會變,而微型控制器的晶體管數量在 2018 年會超過人腦,我們再想想 30 年後會怎樣,2018 年之後的 30 年後、更進一步,想想 300 年後。 300 年後,就是 10 的 60 次方倍,遠遠超過腦細胞的數量,至今為止人類是地球上用腦細胞工作的生命體中數量最多的,而擁有超越人類機能之力的,就是微型控制器。

  • 晶體管蘊含許多可能性

我們認為煩惱、想像、創造是人類的特權,電腦今後也將擁有自學能力,電腦自己編程的時代將會到來,今後的世界將像是科幻小說一樣,腦構造計算機一定會誕生,能比人類更加敏銳地洞察和發明,搭載這種計算機的機器人會超過人類,不與其共存就沒有未來,我相信人類與優秀的機器人能夠幸福地共存

人類目前認為不可能而放棄的領域,像災害的救助、看護、醫療、教育等等,都可以由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來幫助。

在從事通信事業的軟銀看來,優秀的電腦無線連接網絡,通過芯片和人類進行腦內交流,只需在腦中思想就能與對方通信,就如同傳心術一樣。

30 年前,手機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我就想到過像如今的智能機一樣,平時隨身攜帶的機器,最近的可穿戴設備,如手錶、眼鏡也相繼出現了。

另外,醫療也會大大進步,平均壽命 200 歲的時代終將到來,300 年前人類的平均壽命是 35 歲,大多數人因為戰爭和疾病早早地死亡。 300 年後人類的平均壽命是 200 歲,70 ~ 80 歲都會被說年輕,未來越想像越覺得接近科幻小說,充滿哲學、宗教等等爭論的話題。

然而一邊想像著 300 年後的世界,一邊煩惱之後,再次考慮「30 年後」這個話題,會覺得基本上是無聊而理所當然的世界。會讓人覺得「這樣的程度是理所當然的」,討論 300 年後搭載腦構造計算機的機器人的時候,人們的意見多種多樣,30 年後的事與之比起來似乎太平常、引不起議論,但關鍵問題就在這理所當然的 30 年後。

首先是「訊息大爆炸」,比如,我們想像一下 30 年後的 iPhone 會如何,與現在同樣價格的 CPU 的能力大約會是現在的 100 萬倍。

雖然不知到那時候,iPhone 還存不存在,但 30 年後的智能機平均的記憶容量會是現在的 100 萬倍,通信速度是 300 萬倍。

100 萬倍是什麼概念呢,那是裝入了是人類大腦 10 萬倍的晶體管。

2018 年以後電腦會超過人腦,30 年後就是遠遠超過,這樣的話,就能夠放進 5,000 億首歌曲、3.5 億年份的報紙。這樣的「超級智能機」今後將會出現,這樣的終端本地的處理能力已經如此,雲端會如何呢?這又完全不一樣了,通信速度達到現在的 300 萬倍的話,本地和雲端之間的連接速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無限大的雲端將把地球大大拓寬,也會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 雲端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所有的一切都會成為記錄,被保存在雲端。「即時翻譯眼鏡」 30 年前就取得了專利,當然遠在 Google 眼鏡之前,今後的雲端技術中,在通信的瞬間完成自動翻譯會變成理所當然的事。教育當然也會大大進化,全世界的孩子能與世界各地的孩子說話、語言不通也能自動翻譯。醫療也會發展到高水平,無論你是住在孤島還是住在沙漠,也能瞬間接受世界最尖端的醫療服務。工作方式也會進化,能瞬間連接許多東西,生產效率大大提高 …… 雲端會成為人類最大的資產。

  • 移動設備的流行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軟銀也開始將雲端技術作為最大資產而活用起來,雲端和大數據相混合,能形成更加有益的形式,為市場服務、解決問題。軟銀首先從自己開始,活用大數據,解決自身的問題。首先改善信號,為了更好服務軟銀的用戶,我們讓信號更良好,建立更有效率的基站。

我們做了一件世界首創的事,獨立花費了 1 個月時間,收集了大量的數據並分析。用戶在何處、何時、幾次接入網絡、連上了沒有 …… 我們進行了種種分析,也分析了競爭對手的用戶的連接狀態。這是世界首次,人們在哪個店裡會進行怎樣的活動、週五的 18 點到週日的 10 點都幹了什麼 …… 一切都用數據進行分析。

我認為這樣才能進行真正的改善,才能分析哪裡有問題,障礙在哪裡。舉個例子,我們常在 IT 雜誌上看到「調查了 200 個地方」、「問了 1000 個人」,然後進行分析,但從沒看過分析 7.5 億人的雜誌,因為這樣很花錢,也沒有相應的技術。

Docomo 的 top2 機型現在有多少連接上了,au 的哪個機型連接率不好,我們比他們都清楚,這為我們改善通信服務幫了大忙,能堂堂正正地在電視廣告裡說「我們改善了信號」。再賣給別人之前自己先試試,能不能真的派上用場,這是軟銀的文化。把時下流行的概念比如雲端、比如大數據先自己徹底活用,讓我們的服務改善真的具備科學的數據分析背景,才能用有限的設備投資與別人競爭。

另一個活用大數據的例子,就是我們之前就開始做的,用戶能不能實際體會到信號改善,我們通過分析推特的大數據來把握。

軟銀在工作方式上也配合雲端技術,率先進行了改變。 iPhone 推出至今已有 4、5 年了,我們給全部公司員工都配了一台。iPad 出來的時候也給所有人配了,全員可以隨身攜帶、連接雲端,利益增長並不是偶然的事,對於未來的雲,不活用 iPhone 是不行的,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郵件也通過 Gmail Cloud 化了,各種各樣的報告也 Cloud 化了。

不僅僅是我們,和我們合作的企業也在活用這些。 JR 上配了 7,000 台 iPad mini,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閱讀喜愛的內容、醫藥公司利用視頻提供醫生的情報、misawa home(房地產公司)利用 iPad 進行工程管理、三和 shutter 也在工作中引入了 1,400 台 iPad,利用視頻等手段,讓人們能實際體驗閘門開關的速度。

軟銀公司內已經實行無紙化,也不用打印機,除了契約性文件和向政府提供的文件,已經全面無紙化了,開會也是用視頻介紹,公司內有專門製作視頻的團隊,presentation 的方式也改變了。利用 Google Apps 在世界各處商談……

向世界挑戰,我們看見了新的風景,是不挑戰則見不到的風景。今後讓我們繼續我們的征程,正在積極進行數位化的企業,讓我們繼續挑戰訊息的革命,世界的工作方式也會發生大的變革。

為什麼要行動呢?只因這是為人們提供幸福而不得不進行的事。

(本文轉載自合作媒體 i 黑馬;圖片來源:Wiki, CC Licensed)

Source: techorange.com

隨機商業新聞

NordVP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