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ney +》 迪士尼、Marvel、彼思、星球大戰…  Nintendo Switch Lite又推出新顏色?這次是「藍色」!   《Jurassic World Evolution 2》將於 2021 年 11 月 9 日捱出   《PUBG: Battlegrounds》自1月12日起採行基本遊玩免費   《Fracked》將於本週五 8 月 20 日推出!   《Pikmin Bloom》服務正式啟動!與皮克敏一起逛大街吧!   在Binance NFT市場上僅一秒完售的NFT遊戲「Kryptomon」推出Phase 1!   如何在《Disco Elysium》成為巨星偵探?——最終剪輯版於3月30日登陸 PS5   獎金總額300萬日幣!DBD首次日本官方大會「黎明死線 日本冠軍聯賽」決定開辦! 

西九文化區 貨比三家

科技
西九文化區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展開了──對很多市民而言,西九的所謂諮詢感覺像沒完沒了似的。不同人對「文化」和「藝術」有不同的演釋與意義,但花二百幾億元興建,自然有很多人反對,當然也會有人指這是曾蔭權(或現在就說也是唐英年)的「政績工程」。不幸地,西九文化區尚未興建,整個計劃似乎被當作失敗了。 本來西九原來那個天幕設計被推倒重來,顯示政府當初推出西九計劃時全盤失敗,但從另一方面看,那也是人民力量在香港改變政府決定的少數成功例子。雖然至今仍然有人認為,香港沒有足夠的觀眾「養活」一個綜合文化區,但客觀事實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已撥了款,身為香港一分子,市民應該希望未來的西九是一個屬於香港人,而「物有所值」的文化藝術區,而非個別利益團體或地產商的樓盤。所以,從另一角度看,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次的諮詢的公眾參與規模,是香港同類大型建設中絕無僅有的。 莫只做「百彈寨主」 今次公眾終於「有辦可睇」。首先,這次「辦」只是概念設計圖則,並非實際最後施工圖則,而這些概念也非三家建築設計大師們憑空想出來,而是根據政府的要求,和上一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時收集得的意見而製作,所以,一般市民看過模型後覺得幾個設計均是「大同小異」,實可理解。 每個人的意見不同,無可厚非。有些人喜歡「地標式」設計,筆者覺得無必要,功能和與環境融合更重要。有些市民甚至專家看一眼設計便左彈右彈,實不公平,也會看漏了設計內的一些細節。批評易,給建設性的意見是要較有心了解和分析後才可以做到。 例如筆者在報章上看到有「熟悉建築設計的文化人」批評,設計「看不到創意亦沒有驚喜」,還說「鳥巢設計一出來,人人都會嘩,今次完全沒有這種震驚感!」筆者看見鳥巢和世博中國館的設計時,的確「嘩」了出來,也頗「震驚」,就是不希望香港的西九將來出現這樣好大喜功的大白象建築!難道有些人這麼快便忘記了天幕是怎樣未建就被拆下來的,現在轉個頭又批評設計不夠「地標」,實在很不公道。 筆者申報,自己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諮詢會成員,協助製訂公眾諮詢的過程。有些市民批評今次諮詢的問卷的設計不好,筆者也同意這份問卷並非完美,但要公眾就複雜的內容作有深度的比較,真的不是易事,而我們也不想市民看一眼那個設計覺得最漂亮,「嘩」了出來,就選它做冠軍。不過,筆者會繼續將改善問卷和諮詢過程的意見轉達管理局,希望在十一月諮詢期完結前仍然可以盡量做到最好。不過,最後選擇,在政府手中。 憑什麼標準選? 那麼,市民看了三個概念設計圖則的資料和展覽後,可以如何分析?筆者認為,市民可以先想清楚,甚麼是自己重視的準則,再看看幾個設計能否符合到你心目中的西九的準則才下判斷,較只看一眼便決定(或無法決定)那一個設計較合眼緣,來得可靠。 筆者參考二零零七年,公共專業聯盟發表的「人文西九」規劃研究報告中四個重點綜合如下: (一)增添公共空間,設立創意交流村:縮減私人住宅規模,取消別墅式住宅用地,增加休憩用地;增設創意交流村(creative jam),供小型文化藝術團體及創意產業用於舉行工作坊。 (二)低碳發展模式:以自動行人輸送帶,安步當車,全區劃作日間行人專用區;在區內除了開闢市區單車徑外,並設立租用單車站點,接駁鄰近地區。採用區域性供冷系統,提升建築物節能效益指引至更高的水平。 (三)分拆工程建設,善用資源:在二零一二年前提供簡約或臨時表演場地及公園給藝術團體和市民使用,以有機增長模式,投入使用,讓市民可在西九建造期也可享受部分設施。 (四)建立西九公園,延展綠化公共空間:建立十五公頃的自然風貌園林、海濱長廊、單車徑、及自動行人輸送帶輔助的步行徑等。 三家顧問逐點看 三家顧問的概念設計,都非常重視綠化環境和擴大公共空間,也同時淡化西九是「樓盤」的觀感,增加文化設施的面積和重要性。部分顧問的簡報要找到關於住宅部分的資料也不易,這除了是回應公眾要求,也有避重就輕的意味。 Foster + Partners的設計名為「城市中的公園」,最突出的真的是一個十九公頃、五千棵樹的公園,並在政府要求的核心文化藝術設施外,增加了一萬七千平方米文藝設施,包括音樂、藝術、舞蹈及戲劇學院、兒童劇院和創意空間。住宅則置於近柯士甸道的西九北面邊緣。Foster也強調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以及污水循環再用系統。在區內運輸方面,Foster建議把汽車交通移到地底,在地面上以環保巴士和架空電車補充步行。不過,在建築設計方面,Foster卻較為「平實」,沒有任何較突出的設計,也較少處理如何與鄰近地區的融合,是為不足之處。 作為本地代表的許李嚴的設計名為「文化經脈 持久活力」,聲稱以「清明上河圖」為靈感,把長形的西九文化區橫分為三條「帶」,包括沿海的綠化帶(有起伏的臨海公園,大部分建在旁邊和天台的商店和食肆上)、靠近柯士甸道的城市帶(主要為商、住、酒店和創作工作區),和夾在中間的文化帶(包括主要文化藝術設施)。許李嚴與Foster一樣,住宅設計安排於近柯士甸道的西九北面邊緣,整個佈局由海邊斜上,基本上並無高樓,沒有「屏風樓」的感覺。許李嚴也在政府要求的核心文化藝術設施外額外增加了一萬五千平方米文藝設施,如流行文化中心、兒童博物館、電影中心、廚藝學院及武術館等,但主題都比較本土化和商業化。許李嚴把戲曲劇場設在西九東面,與旁邊的佐敦舊區自然融合。在地面運輸方面,他們以地面電車貫通東西,在海旁設有單車徑。許李嚴的設計亦有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以及污水循環再用系統。 OMA的設計名為「文化 新尺度」,把區內主要設施分置於三條「村」,由東至西分別以M+博物館為核心的M+視覺藝術村、包括戲曲中心和OMA建議加入的電影首映劇院的中城墟,和包括主要演藝設施的劇場村。在建築設計上,OMA的M+博物館以井形概念設計,比較吸引,另外還有一個半圓形吊橋,跨過西九避風塘海面,是較突出的地標式設計。綠化圓林分佈在三條村之間,住宅也分散放置於不同區內,在三個設計中,OMA是唯一把小部分住宅放到近海旁位置。在地面交通方面,OMA是唯一容許巴士、小巴等公共交通工具進入區內的,未有建議另設環保電車等替代。 選綠化公共空間先於地標設計 若筆者按自己的準則點評的話, Foster的綠化公園、「中央公園」般的樹林式公園,才是「正貨」;許李嚴的天台公園沿著整個西九海旁,卻保留最多公共空間──雖然筆者不知這麼大的天台公園是否可行,有待專家證實。但OMA在綠化環境方面就做得較普通了。公共專業聯盟建議的創意交流村,似乎只有Foster的創意空間比較接近。 筆者和很多市民都不希望西九文化區被住宅佔用了這寶貴的公共空間,但政府既決定要以住宅發展補助西九讓其自付盈虧,在設計西九時,仍應該盡量降低住宅比率和對區內公共活動的「影響」。Foster和許李嚴都把住宅放到柯士甸道的邊陲地帶,比較可取;相比OMA卻把住宅分散在多處地方,甚至海邊,雖然把住宅面積比例由20%減至18%,但仍對保留可用公共空間稍為不利。 Foster和許李嚴都有類似低碳運作的建議,但OMA卻近乎交白卷。許李嚴的設計包括電車和單車徑,Foster也有架空電車,但後者的地底車路卻要有非常嚴格的排氣及排污設計,效果成疑。OMA竟然讓巴士小巴入區,至不可取。 雖然筆者明言自己不太重視地標式設計,但也可見OMA在這方面較佔優,不過,那半球形吊橋實際功能不大,可說是為設計而設計。許李嚴的建築設計,包括天台公園,和那三條貫通東西的帶,較具整體的概念,但Foster的建築設計就真的普通了些。 概念設計未落實資訊基建 綜合以上的條件,筆者個人傾向先「淘汰」OMA,Foster和許李嚴在交通和環保方面都不相伯仲,而Foster的「中央公園」稍勝許李嚴的「維園」式天台公園,但在設計和與社區融合方面,許李嚴又較佳。 不過,筆者自己所屬的資訊科技界似乎就不太關心西九計劃。上週六安排的第一場諮詢會,對象本來是城市發展、綠色和資訊及通訊科技業團體,但筆者卻未見任何認識的IT人,發言者多是建築或規劃的行內人。其實,即使在概念設計階段,顧問也可以將區內無線寬頻服務和應用軟件列入設計內,展示如何將區內設施和活動,利用科技讓其延展至全港甚至整個珠三角區內,相信市民尤其年輕人也會非常受落,可惜三家顧問都未有先見出此一招。但正因如此,IT業界中人更應積極就科技應用向西九文化區管理局進言爭取。 筆者以上拋磚引玉,希望各位也會在這數個月抽時間參觀巡迴展覽和諮詢會,細心分析各顧問提供的資料,表達你的意見。說是諮詢,市民可能覺得沒興趣,但把這事當作「睇樓」又如何?也許政府和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把公眾參與活動包裝為另類睇樓活動,公眾反應會更佳?
附加連結 信報論壇 Source
TechNow 當代科技

隨機科技新聞

NordVPN